日本的水陆机动团,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“海军陆战队”,但不同的地方是,这支队伍是在陆上自卫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来,也被不少网友们戏称为“陆军海战队”。

  水陆机动团在2018年正式成立,主要是针对两栖作战和夺岛作战,也作为日本现在一支精锐部队,当中总兵力3000余人,下辖三个联队,并配备不少的美式装备,其中最有标志性的就是美制AAV7两栖登陆车和MV22“鱼鹰”倾转旋翼运输机。

  “大隅”级登陆舰,被日本海上自卫队定义为“运输舰”,由日本在90年代初期建造,诞生后取代了之前的“三浦”级和“渥美”级两种坦克登陆舰,该舰标准排水量为8900吨,满载排水量为1.4万吨,全舰长度178米,宽度25.8米,吃水深度6米,动力系统搭载两台三井16V42M-A型柴油发动机,上限功率27000马力,最高航速22节,船员为135人。

  运输空间,船内可容纳额外的330名作战人员、15辆90式主战坦克和2艘LCAC登陆气垫船,甲板上可临时停放武装直升机或运输直升机,船内还配备了OPS-14C型对空搜索雷达、OPS-28D型海面搜索雷达和OPS-20型导航雷达系统,目前“大隅”级登陆舰共有3艘,一般会配合水陆机动团进行任务。

  LCAC气垫登陆船,由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期间设计,也作为世界上的第一种大型气垫登陆船,在80年代期间开始投用,主要装备给美国海军陆战队,到了90年代末期,这种气垫登陆船大约生产了100多艘,除了81艘被美军使用外,其他的用于出口,当中的使用者就包括了日本。

  LCAC气垫登陆船的动力部分,搭载了4台“亚佛可·莱康明”燃气轮发动机,其中两台用于推进,另外两台用于升力,上限功率1.2万千瓦,尾部还有两个螺旋桨推进器和四台双进气式升力风扇,最高航速为40节,船组成员为5人,可运送24名士兵和一辆主战坦克或者150名作战人员或者四辆轮式步战车,武器部分配备2挺12.7毫米M2型重机枪,电子设备配备一部“马可尼”LN66型导航雷达系统,船体全长28米,宽度14.5米,满载排水量180吨,这种气垫船也被日本水陆机动团所装备。

  是一种美制的小型橡皮艇,一般装备给特种部队潜入作战使用,其中“海豹部队”就装备了不少这样的橡皮艇。“突袭者”的全长为4.5米左右,宽度1.6米左右,可乘坐6~8人,能承载800公斤的重量,船体使用高性能特种橡胶和聚合物组织,自身重量43公斤。

  作战时能够最终靠人员滑动船桨前进,也可以在后面安装一台15马力左右的小型汽油发动机,“突袭者”橡皮艇在日本水陆机动团中也是装备给6-8人的突击小组使用。

  全名为:三菱TK-X10式主战坦克,在2012年初期装备了日本陆上自卫队,作为世界上先进的三代半主战坦克之一,集合了数字化、信息化的作战能力,10式主战坦克的尺寸和重量也减轻了不少,战斗全重降低到了44吨,车身采用复合装甲,外部和内部由厚度不同的高弹性滚扎均质钢装甲制成,中间还有一层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,作战时能同时抵挡高爆穿甲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。

  而且10式主战坦克的装甲还具备模块化设计,可根据不同作战情况来自行加装或修改,除此之外,还配备了DDS主动防御套件,当车内激光传感器接收到敌方激光定位信号之后,就会对车内成员发出警告,随后控制车上的烟雾弹发射器,向目标投射烟雾弹,从而形成一道能阻拦红外线信号的烟幕,同时控制车上的主动式红外线干扰器,通过敌方来袭的编码脉冲信号,能达到迷惑反坦克导弹系统激光导引装置的目的。

  10式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,配备一门日本自行开发的120毫米44倍径的滑膛炮,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、高爆穿甲弹、高爆榴弹、以及一种程序化的引线式坦克的车身较小,所以只能携带35发炮弹。

  辅助武器配备一挺74式7.62毫米并列机枪,备弹12000发,炮塔顶部还有一挺M2HB型12.7毫米高射机枪,备弹3200发,炮塔两侧的装甲内部,还有整合式四管烟幕弹发射器,并与主动防御系统连接,可自动控制。

  10式的车身全长为9.42米,宽度3.23米,高度2.3米,战斗全重44吨,动力系统搭载一台日本自行研制的V型8缸4行程水冷柴油发动机,上限功率1200马力,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70公里。除此之外,10式还继承了之前90式主战坦克的设计,有一套液力升降悬挂系统,可以前后或者左右调节履带高度,这样做才能够更稳定的射击,也能更好的适应不一样道路。

  10式主战坦克除了装备陆上自卫队外,由于车身小巧,重量轻的特点,也有一部分装备给了水陆机动团使用,一般会通过两栖登陆舰或气垫登陆船部署。

  AAV7是由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所研制的一种履带式两栖装甲战车,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装备海军陆战队,基本上每个两栖突击营都会配备十几辆AAV7战车,在80年代初期,还衍生出变形车AAV7A1型。

  AAV7A1型的动力部分,搭载一台“底特律”V8-53T型柴油发动机,上限功率294千瓦,尾部还配有喷水推进器,水面最高时速每小时13.2公里,陆地最高时速每小时72.42公里,车体采用5083铝合金装甲,并经过焊接而成,最大装甲厚度35毫米,仅能抵挡常规枪弹的攻击,而且车内并没有三防系统,不过后期安装了增强型披挂式装甲

  武器部分配备一挺M85型12.7毫米车载机枪、一挺M60式7.62毫米车载机枪,也有部分型号安装了MK19型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,所有武器都集合在一个单人炮塔里面,车身全长7.943米,宽度3.27米,高度3.263米,战斗全重22.83吨,车组成员为3人,包括车长、驾驶员和炮手,车舱内一次性可容纳25名作战人员。

  日本曾在2014年,向美国购买过50多辆二手的AAV7两栖登陆战车,现在大部分都配备给了水陆机动团使用。

  V22是由美国“波音”和“贝尔”直升机公司,联合研制的军用倾转旋翼机,绰号为“鱼鹰”,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,到空中后可以将螺旋桨转动到前面,像正常的滑翔机那样飞行,并且速度快,还节省燃料。

  V22在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研制,06年开始装备服役,作为世界上第一种,也是唯一一种实用的倾转旋翼机,机身全长17.5米,翼展14米,宽度6.73米,机翼面积28平方米,空重15吨,最大起飞重量27.4吨。

  动力方面搭载两台AE-1107C型涡轴发动机,单台功率4590千瓦,最高飞行速度每小时509公里,实用升限7620米,航程1627公里,作战半径722公里,机组成员为4人,包括飞行员、副驾驶和2名飞行工程师。

  在V22问世后,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,可以一次性运送24名士兵或者运送9.07吨的货物,正常的情况下不配备武器,但在执行特种任务时会在机身后面安装机枪炮塔,内置一挺M240G型通用机枪。

  日本曾在2014年到15年期间,曾向美国订购了十几架V22,现在有一部分装备给了水陆机动团使用。

  AH-64“阿帕奇”武装直升机,由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期间研制,8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,到目前为止,依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之一,除了美国使用外,世界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也装备了“阿帕奇”。

  AH-64的动力系统,搭载两T700-GE-701涡轴发动机,单台功率1510马力,高飞行速度每小时365公里,实用升限6400米,作战半径480公里,机身全长17.76米,旋翼直径14.63米,高度4.05米,旋翼面积168.11平方米,空重5.16吨,最大起飞重量10.43吨。

  武器部分,机身共有4个外挂点,可以搭载M261型19联70毫米火箭弹发射巢、AGM-114“地狱火”反坦克导弹,或者4联装M299型导弹,辅助武器为一门30毫米M230型链炮,备弹1200发。

  日本曾在21世纪初期也装备了一部分AH-64D型武装直升机,目前也有一部分能配合水陆机动团作战。

  UH-60由美国“西科斯基”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,70年代末期开始装备美军,现在也作为不少西方国家的主要军用直升机。

  UH-60的机身全长为19.76米,旋翼直径16.36米,高度4.05米,旋翼面积210平方米,空重4.8吨,最大起飞重量9.98吨,动力系统搭载两台T700-GE-701涡轴发动机,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357公里,作战半径592公里。

  日本曾在21世纪初期,也购买过一部分美制“黑鹰”直升机,它和“阿帕奇”一样,也有一部分会随同水陆机动团作战。

  丰田“疾风”高机动车,由日本丰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研制,在设计上深受美军“悍马”战车的影响,所以“疾风”的外形也与“悍马”很相近,在该车诞生后,开始渐渐取代之前的三菱73式吉普车。

  “疾风”作为日本的第三代通用军车,该系列有多个变种型号,比如安装软车顶的运兵型、开放式车舱的作战型、以及全封闭式车舱的指挥型等,在作战时可以在车上安装无后坐力炮、火箭筒、反坦克导弹、轻重机枪或者榴弹发射器之类的武器。

  车身全长4.91米,宽度2.15米,高度2.35米,车身自重2.55吨,有效载荷1.5吨,车内可乘坐10人,包括2名正副驾驶和8人作战班组,动力部分搭载一台15B-FTE直列4缸3.9L排量的涡轮增压式柴油发动机,上限功率170马力,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120公里。

  目前丰田“疾风”高机动车在日本自卫队中大约有4700多辆服役,其中的陆上自卫队、空中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,及水陆机动团都装备了这种车辆。

  M29型迫击炮早在50年代初期就装备了美国步兵和空降部队,后来在70年代又衍生出了M29A1型,除了美军采用外,也有一部分出口到别的地方,其中的用户就包括日本。M29A1发射81毫米的各类炮弹,包括常规榴弹、发烟弹和照明弹等,最大射程4800米,全炮长度1295毫米,总重量55千克,这种迫击炮也被日本水陆机动团大量装备。

  由美国所生产的一种120毫米重型迫击炮,火炮主体由M298炮管、M191双脚支架和M9炮底座三个部分所组成,能发射4.2英寸的常规炮弹、M333高爆榴弹和M239型烟雾弹,射程7200米,全炮重量327千克,炮管全长1757毫米,在运输时会使用吉普车拖拽,也有的装在M1064装甲运兵车上改为了自行迫击炮,日本的水陆机动团也装备了一部分M120型。

  丰和89式突击步枪,由日本在70年代中期展开研制,最终在80年代末期定型,量产后先是配发给“海上保安厅”和“特殊急袭”部队使用,之后才开始取代陆上自卫队的丰和64式自动步枪,89式发射5.56×45毫米小口径弹药,采用20或30发弹匣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650~850发左右,有效射程400米,全枪长度916毫米,重量3.5千克,到目前为止,89式仍作为日本自卫队的主力步枪,水陆机动团也大量装备。

  M4是由美国“柯尔特”旗下设计的一款短突击步枪,也被称为“卡宾枪”,是在M16A2的基础上改进而来,最大特点就是重量轻、尺寸紧凑、可靠性强和具备模组化的能力,发射5.56×45毫米小口径弹药,采用30发弹匣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800~980发左右,有效射程400米,全枪长度840毫米,重量4.4公斤,M4在西方一般装备给特警或特种作战人员使用,在日本水陆机动团的突击小组中,通常也会配备M4卡宾枪。

  P220由原瑞士“西格绍尔”生产,后来被德国所接手,P220是早期P210的改进型号,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,其目的是为了取代P210型,该枪的尺寸较为紧凑,并且结合了人体工程学设计,可靠性强,精准度高,发射9×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,有效射程50米,这个型号在军事领域当中十分受欢迎,日本曾经也得到了P220的生产许可,目前水陆机动团的军官和一些特殊人员,也装备了日本所生产的P220型半自动手枪。

  雷鸣顿M24实际上就是雷鸣顿M700猎枪的军用版,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,被美军正式采用,并装备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,M24发射7.62×51毫米全威力弹药,弹仓容量5发,有效射程800米,枪身外部还使用工程塑料结构,不仅重量轻,也便于士兵携带,日本也曾采购过M24狙击步枪,用于取代临时改装的64式半自动狙击步枪,目前水陆机动团也装备了一部分雷明顿M24型。

  FN MINIMI是由比利时FN旗下,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所研制的一种轻机枪,同时也被世界多个国家所采用,并衍生出改进型和仿制型,该枪发射5.56×45毫米小口弹药,能够正常的使用100或200发弹链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900~1000发,有效射程1000千米,日本在当年也获得了该枪的生产许可,并大量装备自卫队,其中的水陆机动团,每个作战班组当中都会配备一挺日本所生产的MINIMI班用机枪。

  FN MAG通用机枪由比利时在上世纪50年代期间研制,到目前为止,慢慢的变成了世界上75个国家最常用的机枪之一,该枪发射7.62×51毫米全威力弹药,能够正常的使用100或250发弹链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600~1000发左右,有效射程1000千米,作战时能够正常的使用双脚支架或者三脚支架,不过通常情况下会安装在战车上作为车载机枪,日本的水陆机动团也装备不少FN MAG通用机枪。

  全名:勃朗宁M2HB型12.7毫米重机枪,在上世纪20年代问世,最初作为飞机上的航空机枪,后来经过改进,被美国陆军、海军等普遍的使用,到至今仍在美国军队当中服役,现在也作为世界多国最常用的重机枪之一,一般情况下会安装在坦克、装甲车或者遥控武器站里面,发射12.7×99毫米弹药,使用弹链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450~580发左右,有效射程1800米,并能发射穿甲弹,能有效地摧毁轻型装甲,现在M2HB重机枪也被日本普遍的使用,在水陆机动团当中,一般会安装在“疾风”高机动车或坦克上。

  MK19榴弹发射器,由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期间所研发,曾在越战期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发射40毫米各类榴弹,使用弹链式供弹,每分钟理论射速325发,有效射程1500米,发射器上面还会配备各类瞄具,在作战时能够正常的使用三脚支架或者安装在战车上,MK19也被世界多个国家所采用,其中也包括日本,有一部分就装备给了水陆机动团使用。

  全名:卡尔·古斯塔夫M3型无后坐力炮,是由瑞典所生产的一种单兵武器,口径84毫米,重量仅有8.5公斤,能发射多用途杀伤弹、破甲弹、照明弹、以及训练弹等,在700米的距离上,可穿透900毫米厚的装甲,同时还会配备光学瞄准镜或电子瞄准镜,以便增强作战能力,“古斯塔夫”无后坐力炮已经被世界20多个国家所采用,其中的日本水陆机动团也装备了M3型,基本每个战斗班组都会配备一个。

  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,如文中存在哪些不足或错误的地方,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,想要知道更多武器装备内容,请记得关注,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